丝韵满南充 行业聚力 2025 中国丝绸大会擘画 “十五五” 发展蓝图

  • 来源:实况网
  • 2025-11-21 16:40:18
分享到:
  • 收藏

11月20日,2025中国丝绸大会在中国绸都—四川.南充举行。全国各地丝茧行业大咖齐聚南充,为中国丝绸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丝绸协会会长唐琳在致辞时回顾了“十四五”时期我国茧丝绸行业取得的成就。“十四五”时期我国茧丝原料基础多元坚实,缫丝加工布局更加优化,丝绸织造体系完备高效,绿色生产研发成果显著,品牌文化建设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应用造福人类。展望“十五五”,将从科技创新、品牌引领、标准升级、新技术应用、消费场景开发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深入推进工厂化养蚕、智能化缫丝、多样化织造三大技术革命。

四川蚕桑文化源远流长,从嫘祖始蚕、蚕丛教民的古老传说,到三星堆遗址中丝绸遗迹的实证,再到唐代成都“蚕市”的盛景,四川不仅是我国丝绸的重要发源地,更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蜀锦、蜀绣以其精妙绝伦的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四川闪亮的文化名片。四川现有95个县(市、区)从事蚕桑丝绸产业,关联百万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嘉陵江流域等自然资源禀赋优异的区域,形成了30个蚕桑重点县、3大茧丝优势产业带、6大精深加工集聚区的集群发展格局。

2024年,全省桑园面积达230万亩,蚕茧产量8.7万吨,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二;规模以上企业生产的生丝、绸缎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20%和24.97%,其中高品位生丝出口逆势大幅增长。四川已成为全国高品质茧丝原料的最大供应基地,茧丝质量连续十年提升,5A级及以上高品质茧丝占比超过95%,位居全国首位。

商务部牵头实施的茧丝绸产业“东绸西固”工程,提出要形成“东部创新引领、中西部产能支撑、东中西部协同互补”的茧丝绸产业发展新格局。四川省委今年一号文件将蚕桑产业纳入了“1+1+8”千亿级产业建圈强链工程。这为四川进一步加强与东中部合作、加快茧丝绸产业提档升级提供了关键机遇。

四川将以“产业承接”与“技术突破”双轮驱动,全力抢抓发展先机。依托覆盖广泛的产业基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不断完善的政策环境,强化在原料供应、生产配套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支持南充、广安、宜宾、凉山等蚕桑丝绸优势主产区,夯实产业根基、放大现有优势,主动扛起产业发展重任。通过3—5年的培育,桑园面积稳定在230万亩,生产蚕茧11万吨、优质生丝8500吨、绸缎超1亿米、蚕丝被130万条、桑果35万吨。打造50亿级链主企业1家,20亿级链主企业2家、10亿级龙头企业10家,力争蚕桑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000亿元。实现种桑养蚕规模化、茧丝生产智能化、综合利用产业化,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现代蚕桑产业体系。

面对茧丝绸产业装备水平落后、印染链条短缺、精深加工不强等现状,四川将紧扣“东绸西固”工程部署的“原料保障”“绸缎加工”“印染配套”三大重点任务,聚焦技术突破与补链强链,将其作为“十五五”接续“十四五”的长期工作重点。在技术攻坚上,重点突破“机器选茧”“智能煮茧”等缫丝关键技术,大力推广“剑杆织造”“数控改造”等先进织造装备;在产业补短板上,加快补齐“坯绸炼白”“绿色印染”等后整理环节的弱项,推动产业从“有规模”向“高品质、全链条”升级,切实把“东绸西固”的机遇转化为四川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效。

会议举办地四川南充市的丝绸产业始于周朝,兴于唐宋,壮大于明清两代,繁盛于民国时期,迄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和“丝绸源点”称号。

近年来,南充坚持“产业端+品牌端”统筹发力,将丝纺服装产业纳入全市“3+2+3”现代化产业体系,3家省级蚕种场、73家规上丝纺服装企业构建起了从养蚕到成衣的完整产业链,4个产品通过国家级高档丝绸标志认证,丝绸产品出口5大洲、40多个国家(地区)。

当前,南充正围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全链提质扩容、品牌拓市增效、文化铸魂增值、平台筑基赋能”四大行动,在“十五五”期间新建一批标准化蚕桑园区、引进一批智能印染企业,在一线城市布局一批品牌店,进一步擦亮“中国绸都·丝绸源点”品牌。

11月20下午。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学者、客商分别参观考察、四川尚好茶业、四川顺成纺织、南充六合丝绸博览园等单位进行了走访调研。(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