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每天睡得少却很精神?科学家发现“短睡基因”
- 香港卫视网
- 2025-05-25 15:16:23
-
收藏
然而我们有时候却会遇到一些例外,他们每天仅需睡 3-6 小时,却依然活力满满,学习工作两不误。他们仿佛能多出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去学习、娱乐或工作。
这群人被称为“自然短睡者(natural short sleepers)”,科学家发现,他们的秘密就藏在基因里。
揭开“短睡者”的神秘面纱
其实,不同生物的睡眠模式本来就不太一样。比如,大象每天仅睡 2-4 小时,而树懒则要睡 15-20 小时。这种差异背后,反应的是物种在长期进化中对生存环境和能量消耗的不同适应策略。人类的睡眠同样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而“自然短睡者”的出现,就像一道独特的窗口,帮助科学家从遗传和进化的角度,重新审视:人真的一定要睡八小时吗?有些人天生就能少睡也照常运行,他们的大脑和身体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研团队,在 21 世纪初接触到一批每晚睡眠 6 小时或更少的研究对象,其中一对母女引起了特别关注。研究人员对母女俩的基因组进行深入分析后,有了重大发现:在调节人体昼夜节律的基因中,存在一个罕见突变。
人体的昼夜节律如同一个精密的时钟,由位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SCN)控制。SCN 通过接收外界的光线、温度等环境信号,来调整人体的生理节奏。当光线变化时,视网膜会将信号传递给 SCN,SCN 再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影响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从而维持“睡眠-觉醒”周期的稳定。而这对母女基因中的突变,很可能干扰了 SCN 的正常功能,进而改变了她们的睡眠需求。
这个在母女基因中发现的突变,就像是打开睡眠奥秘之门的一把钥匙。
这一发现吸引了其他有类似睡眠习惯的人主动联系实验室进行 DNA 检测。随着研究对象增多,该团队的数据越来越丰富。到目前为止,他们已鉴定出与自然短睡眠特征相关的 4 个基因中的 5 种突变,而且不同家族的突变存在差异,呈现出家族特异性。这表明,睡眠与基因的关系十分复杂,可能涉及多个基因的协同作用,不同家族的基因突变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睡眠。 新发现:SIK3 基因突变
在探索的道路上,研究团队又有了新突破。他们在自然短睡眠者的 DNA 中发现了新的 SIK3 基因突变。它能影响大脑中一种酶的活性,而这种酶正是决定我们需要睡多久的关键之一。
巧合的是,此前日本研究人员在 SIK3 基因中还发现过另一种突变,这种突变会导致小鼠异常嗜睡。同一种基因,不同突变却产生相反效果,让睡眠与基因的关系更加神秘。
为深入了解新发现的 SIK3 基因突变,研究团队对小鼠进行基因改造,使其携带该突变。
结果令人惊讶,这些小鼠每天睡眠时间比正常小鼠减少约 31 分钟(小鼠通常每天睡 12 小时左右)。研究还发现,这个突变影响的酶在大脑突触中活性最强,为“睡眠有助于大脑重置”的理论提供了支持。
大脑突触是负责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关键部位,其功能对于学习、记忆和认知等功能至关重要。“睡眠有助于大脑重置”这一理论认为,睡眠不仅仅是休息,更是大脑清理代谢废物和修复受损神经元连接的时期。携带 SIK3 基因突变的个体,其生产的酶可能让突触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因而让大脑具备了更高效的“清理修复系统”,使得在较短的睡眠时间内,就能完成这些重要的生理过程,从而满足大脑正常功能的需求。
科学界的不同声音
虽然 SIK3 基因的发现令人兴奋,但科学家们对它的作用仍有不同看法。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神经学家 Clifford Saper 就认为,虽然突变小鼠睡眠时间减少,但幅度有限,说明 SIK3 突变可能并非降低睡眠需求的主因。另外,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睡眠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生理行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睡眠模式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环境压力、能量平衡和生存需求等。单一基因突变不太可能完全决定睡眠需求的变化。
但他也肯定了该研究的意义,此次基因突变导致小鼠异常睡眠模式的发现,与之前对 SIK3 的认知相符,有助于理解嗜睡的生物学基础。
嗜睡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患者会出现白天过度嗜睡、难以控制的困倦发作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安全。通过研究 SIK3 基因突变与小鼠嗜睡之间的关系,科学家可以深入了解嗜睡症的发病机制,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睡眠调节机制仍在探索
尽管已经发现多个与自然短睡眠相关的基因突变,但关于这些基因及其变异如何普遍影响睡眠的机制,目前还没有明确答案。
研究发现,“有没有这个基因”虽然很重要,但是“基因有没有被启动”也同样关键。用专业术语来说,这与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关,但是简单来理解就是,每个基因都有一个“开关”,它什么时候打开、打开多大(也就是通过这个基因制造的蛋白质的多少),都会影响睡眠。
而这些“开关”不仅受遗传影响,还会受到环境因素的调控。
比如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环境的人群,即使本身没有睡眠相关基因突变,也更容易出现睡眠问题,这可能是环境因素“开启”或“关闭”了某些与睡眠相关的基因。此外,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通过影响基因表达,间接影响睡眠质量。 对症解决睡眠难题
如果我们能真正读懂这些睡眠基因的运作方式,未来也许真的能实现“定制睡眠”——
对于失眠的人,或许可以开发出调节特定基因表达的药物,不再只是靠存在副作用的传统治疗药物;
对于嗜睡症患者,可以通过修复相关基因,让他们摆脱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的痛苦;
对于普通人来说,甚至有可能通过基因检测,量身定制睡眠方案,最大限度提升休息效率。
在未来,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我们有望发现更多与睡眠相关的基因和影响因素。也许有一天,我们真能像科幻电影中那样,通过合理调整基因,拥有更科学的睡眠模式,在保证充足休息的同时,有更多时间去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但是在那之前,我们仍需依据现有的睡眠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呵护自己的身体和大脑。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等,这些简单的生活方式调整都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充足的能量。
关键词:
相关推荐
朱婷两战43分 为球队进入决赛立下汗马功劳
推荐 2019/04/18西安奔驰女车主和西安利之星达成换车补偿等和解协议
推荐 2019/04/17“奔驰女车主哭诉维权”,消费者维权不该这么难!
推荐 2019/04/15人脸识别,取件“潮”起来 消费者:刷脸行 但镜头高够不着
推荐 2019/04/12乘电梯还要“左行右立”吗?如何乘梯才更安全?
推荐 2019/04/11热门资讯 日 周 总
为什么有的疫苗只用打1针,有的却每年都要打?
健康 2025/04/29两种呼吸道疾病预防有新变化 专家:不必“疫苗犹豫”
健康 2025/04/29上海数智赋能提升疫苗预防接种质量
健康 2025/04/29关于抑郁症的躯体化症状 这些你需要了解
健康 2025/04/29对声音特别敏感可能是情绪问题 自我调节很重要
健康 2025/04/29澳门将办“绿色公众日”活动 鼓励市民环保生活
节目 2019/03/26抖音多闪精准推荐多位“好友” 博士生起诉抖音、多闪侵犯隐私权
节目 2019/03/25香港科学园举办大型创科招聘会 60秒求职擂台现场面试
节目 2019/03/13中国原创赛事高山定点滑雪公开赛总决赛落幕
节目 2019/03/12首例斑狐猴三胞胎正式与游客见面
节目 2019/03/07- 为什么有人每天睡得少却很精神?科学家发现2025-05-25
- 中标率低至 0.013%?“千企竞标”现象为何2025-05-25
- 朝参暮枣、随身膏条……年轻人把养生局卷到2025-05-25
- 全国妇联等11部门部署开展2025年“六一”庆2025-05-25
- (神州写真)低空经济发展催生无人机“飞手2025-05-25
- 广西龙胜山洪已致4人遇难 救援仍在持续2025-05-25
- 中国驻汉堡总领馆提醒领区中国公民加强安全2025-05-25
- 非遗手作成为都市年轻人“解压新宠”2025-05-25
- “河北骑行男孩遭碾压身亡案”最新进展:检2025-05-25
- 四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 推动高效办成企业2025-05-25
- 第78届戛纳电影节闭幕 中国影片《狂野时代2025-05-25
- 公开售假、质量不达标……“脆皮安全帽”售2025-05-25
- 广西龙胜山洪灾害900余人拉网式搜救 已有52025-05-25
- 花200多元住县城高品质酒店成出游新选择2025-05-25
- 博览会好物多多 中东欧客商爱上了中国造仿2025-05-25
- 雨后转晴别大意!关键时刻“挪床”能保命2025-05-25
- 说川话、学变脸 中瑞混血女孩冀将中国文化2025-05-25
- 春灌累计供水463亿立方米2025-05-25
- 【低空启航·智汇龙华】第九届世界无人机大2025-05-23
- 开放新格局下如何走稳全球路?专家为浙企“2025-05-23
- 渝港围绕现代服务业签订7个合作项目2025-05-23
- 内蒙古最大碱矿找“买家” 储量20.77亿吨2025-05-23
- 多家平台调整“仅退款”规则,消费者权益会2025-05-23
- 外部冲击下,中国经济何以这么稳?2025-05-23
- 中国证监会:交易所债券市场科创债达1.2万2025-05-23
- 端午叠加儿童节 亲子消费看涨2025-05-23
- 银行降息 短期理财产品受青睐2025-05-23
- 长三角铁路端午小长假预计发送旅客1700万人2025-05-23
- 日美国债拍卖双双遇冷,“风暴”过后谁来接2025-05-23
- 浙江义乌商户忙接单、忙生产、忙发货 “质2025-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