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得千峰翠色来——秘色瓷器雅赏

  • 香港卫视网
  • 2019-03-06 15:08:21
分享到:
  • 收藏

夺得千峰翠色来——秘色瓷器雅赏

点击进入下一页

秘色瓷是什么?“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唐代诗人陆龟蒙在其诗作《秘色越器》中这样描写秘色瓷。除此以外,在《吴越备史》《十国春秋》《宋史》中都有关于秘色瓷器的记载。在唐宋时期,人们对于秘色瓷是有概念的。宋代以后,秘色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等到后来人再看到唐宋文献的时候,大家已经不知道里面记的秘色瓷是什么了。就这样,秘色瓷逐渐成了一个谜。

关于秘色瓷之谜一直持续到了现代,直到1987年,一场暴雨摧毁了陕西法门寺塔,考古工作者揭开地宫,发现了一块叫做《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以下简称《衣物帐》)的碑和14件秘色瓷器,从此为秘色瓷器的判断建立了标准,也暗示着秘色瓷与帝王的特殊关系。随后,我国发现在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地、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北宋周王赵祐墓、辽圣宗贵妃墓等一系列墓葬中,都出土了有可能是秘色瓷的器物。就这样,大批的秘色瓷“复活”了。

秘色瓷是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年越窑烧造的精品瓷器,因为是为皇宫烧造的,并且在质量与风格方面代表一个时代的瓷器生产水平和生产走向而名闻中外。宋、明、清迄今,学者们为“秘色”一词的确切含义亦聚讼不已。据宋人说,五代吴越国王钱镠规定越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秘色”的“秘”意思是“机密”“保密”,“色”的意思是“药粉配方”“釉料配方”。故所谓“秘色”即“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所以,“秘色瓷”也被广泛认为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

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从出土的典型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多呈灰或浅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1987年法门寺塔考古发掘出的14件越窑秘色瓷中,除两件为青黄色外,其余均釉面青碧,胎质细腻,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其中的一件八棱净水秘色瓷瓶更是被学术界称为“一个突破性发现”。它高21.5厘米,最大腹径11厘米,口径2.3厘米,重615克。八棱净水秘色瓷瓶瓶颈细长,直口,圆唇,肩部圆隆,腹呈现瓣状瓜棱形,圈足稍稍外侈。在瓶颈与瓶身相接处装饰有相应的八角凸棱纹三周,呈阶梯状。其造型十分优雅,端庄规整,线条流畅,通体施明亮青釉,瓷化程度极高,这一造型在唐代可以说极具审美创意。该瓶在出土时,瓶口原覆一颗大宝珠,瓶内装29颗五色宝珠,从佛教仪轨上判断,此瓶应属密教供养器之“五贤瓶”或“五宝瓶”之类。该净瓶未列入《衣物帐》记载中,也未与其他秘色瓷一并放置,而是单独发现于地宫中室第二道门前侧。后经专家鉴定,瓷瓶的釉色、胎质与其他秘色瓷完全相同,应该算在秘色瓷的行列之中。因此它仍是晚唐越窑秘色瓷之精品。西安唐咸通十二年张叔尊墓出土一件类似净瓶,北京故宫博物院亦藏一件。

另外,同一批出土的越窑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和越窑五瓣葵口秘色瓷盘,均发现于地宫中室的檀木箱内。这两件秘色瓷器通体均施青绿色釉,釉色均匀,光洁莹润,器形规整。特别的是,在灯光照射下,碗和盘内清澈明亮,玲珑剔透,“无中生有”,恰似一汪清水盛于碗或盘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原来是由于工匠在制作这些秘色瓷时,将器物的底部巧妙地设计成略微向器物内部凸起,这使碗或盘的底部形成了一个微小的弧面,再加上青绿透明的釉面,就使得碗或盘的底部近似一个“凸面镜”,对光产生了发散作用,进而形成了视觉差。这便是秘色瓷产生“无中生有,似盛有水”现象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 秘色瓷器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